紀州東照宮
重要文物(建築物類)
東照宮7棟建築

此神社由紀州藩(紀州為現和歌山縣一帶,藩類似中國古代諸侯國)第一代藩主德川賴宣於元和7年(1621年)創建,供奉其父-江戶幕府創始人德川家康。富麗堂皇的殿宇裝飾可與日光東照宮媲美,故被譽為「關西的日光」。參拜道兩旁林立著紀州藩家臣獻納的石燈籠。例行大祭典「和歌祭」始於神社創建初期的例行大祭典「和歌祭」,堪稱是將江戶時代的文藝和風情傳承至今的歷史畫卷。
和歌浦天滿宮
重要文物(建築物類)
天滿神社正殿/樓門/末社2棟建築

始建於康保年間(964-968年),供奉學問之神-菅原道真,關原之戰(1600年)後,淺野幸長受封紀州,並於慶長11年(1606年)重建此神社。裝飾華麗的殿宇,出自後於日後成為江戶幕府大棟樑(建築部門總監)的平內政信之手。自樓門回首看,可將和歌之浦海灣至紀伊水道海域的風光盡收眼底。
玉津島神社
和歌山市指定文物(建築物類)
玉津島神社正殿

神龜元年(724年)聖武天皇親臨紀伊國(現和歌山縣一帶)時,看到面向著潮間帶連綿重疊的玉津島山,被這番景緻深深打動,於是下令派人守護此景區。平安時代(794-1192年)以後,玉津島神社供奉和歌之神-衣通姬,眾多和歌(一種短詩)被獻納於此。關原之戰(1600年)後,受封紀州的淺野幸長將神殿重建,後來又由紀州藩第一代藩主德川賴宣進行了整修。
海禪院多寶塔
和歌山市指定文物(建築物類)

玉津島6座岩石山峰中,最前頭為妹背山。紀州藩第一代藩主德川賴宣之母-養珠院在其夫德川家康逝世32周年忌時到此獻納經石,並將在地下。明曆元年(1655年),德川賴宣在此建立多寶塔祭奠母親,此外為了讓民眾能自在享受潮間帶景色而設立三斷橋和觀海閣,將妹背山整備成完善的旅遊景點。
不老橋
和歌山市指定文物(建築物類)

不老橋始建於嘉永4年(1851年),在祭奠德川家康的東照宮例行大祭典「和歌祭」舉辦之際,由紀州藩第10代藩主德川治寶建設此橋,作為德川一族及東照宮神官的通道「御成道」。橋樑拱頂部分為肥後熊本(現熊本縣熊本市)的石匠所製作,而帶有雲形浮雕的勾欄(欄杆)部分則出自紀州湯淺(現和歌山縣湯淺町)的石匠-石屋忠兵衛之手。
鹽竈神社
和歌山市指定文物(建築物類)

玉津島山之一的鏡山山麓,有一個被海浪侵蝕的洞窟,裡面供奉司掌潮汐、製鹽、順產、求子的鹽槌翁。過去在濱降祭神儀式中,來自紀之川上游丹生都比賣神社的神輿(神轎)被安放於洞窟內,故又被稱為「輿之窟」。名為「加羅岩」的奇岩岩山,海浪不斷拍打其峭壁的景緻被列為和歌浦十景之一。
紀三井寺(護國院)
重要文物(建築物類)
護國院樓門/多寶塔/鐘樓

始建於寶龜元年(770年),由唐朝僧侶為光上人開創。由於院內有三個泉井(清淨水、揚柳水、吉祥水),故被稱為「紀三井寺」。此寺為「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」第二號札所(參拜點),位於和歌之浦東邊的名草山山腹,是眺望和歌之浦景緻的絕佳景點,文人墨客及參拜者絡繹不絕。亦是早開櫻花的賞花聖地。
養翠園
國家指定文物(名勝類)

養翠園由紀州藩第10代藩主德川治寶所建,自文政元年(1818年)年開工,耗時約8年才建成,是一座池泉回遊式大名(大名同藩主) 庭園。庭園借和歌之浦海灣及高津子山的自然景觀為背景,將海水引入庭園的「潮入池」在日本全國也實屬罕見,水面上建有三之橋、太鼓橋,據傳是模仿中國名勝-西湖所設計的。
水軒堤防
和歌山縣指定文物(歷史遺跡類)

水軒堤防為江戶時代後半期(18世紀後半葉)所建造的海濱提防。南北約有一公里長的石堤、土堤現被松林和砂丘所覆蓋。關於築造堤防的目的並無留下任何記載,但有些看法認為,可能是為保護與和歌之浦同為一體的景點「吹上」地區、以及紀州藩主別墅所在的「西濱」地區的景觀而建的。
琴之浦溫山莊
國家重要文物

琴之浦溫山莊庭園
国家級名勝

琴之浦溫山莊庭園建於大正(1912-1926年)初期至昭和(1926-1989年)初期,由當年活躍於大阪的企業家新田長次郎先生建造,是一所具有近代風格的庭園。占地面積約46,000平方公尺,在寬闊的園內建有「主屋」、「濱座敷(面海所建的日式客廳)」、「茶室」等建築物,均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。「主屋」東西兩側的池塘,利用面臨大海的地理優勢引入海水,因此池水水位會隨著海潮漲落而變化,故此類池塘形式被稱為「潮入」式。占地內還有叫作「矢之島」的小山,它使庭園的景緻更為豐富情有趣。
御所之芝
熊野參拜道之一「紀伊路」沿線─「藤代塔下王子」神社遺址
國家級歷史遺跡

自平安時代以來,上皇(退位的天皇)與法皇(退位後出家為僧的天皇)親臨並參拜熊野神社有100餘次,此地為上皇和法皇中途停駕休歇的地點,故被稱為「御所之芝(芝指草坪)」。
關於此地絕佳景致的描述可見於建仁元年(1201年)隨同後鳥羽上皇來到熊野的藤原定家所著《御幸記》以及出版於江戶時代的《紀伊國名所圖會》。自古代至近世紀,此地一直被譽為熊野參拜道首屈一指的絕景。
長保寺
國寶/國家重要文化財

和歌山藩主德川家墓地
國家級歷史遺跡

長保寺在一條天皇的敕令下於長保2年(1000年)創建,其中本堂(建於1311年)、多寶塔(建於1357年)、大門(建於1388年)被指定為國寶,而鎮守堂(建於1295年)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。江戶時代(1666年),長保寺被第一代紀州藩主德川賴宣指定為「菩提寺(受委託管理家族墓地的佛寺)」,經過不斷完善,成為日本全國規模最大的藩主墓地。歷代藩主之墓都在寺內,但後升為幕府將軍的第五代藩主德川吉宗(幕府第八代將軍)、第十三代藩主德川慶福(後改名為家茂,幕府第十四代將軍)為例外。
藤白坂
熊野參拜道之一「紀伊路」沿線名勝
國家級歷史遺跡

藤白坂自古便與許多歷史人物和故事有因緣,如飛鳥時代(592-710年)年僅19歲就英年早逝的有間皇子、平安時代(794-1192年)宮廷畫師巨勢金岡的「筆捨松」、德川賴宣下令製成「硯石」的故事等。此外,自江戶時代,此路段上每隔一丁(約109公尺)設有「丁石地藏」菩薩,保佑著途徑於此的參拜者。
藤白神社
熊野參拜道之一「紀伊路」沿線名勝─「藤白王子」神社遺址
國家級歷史遺跡

在分佈於熊野參拜道沿線的眾多「王子社」神社當中,藤白王子神社被列為地位高於其他王子社的「五體王子」之一。自古以來,此地作為往熊野聖地的入口而受到重視。平安時代(794-1192年),從熊野遷來的鈴木一族以此地為據點向全國推廣熊野信仰。留存於神社內的「熊野三山本地佛」是平安時代末期之作,其独特造型將「神佛習合(日本特有的神道與佛教融合的信仰形式)」的信仰流傳至今。